由于优质供给缺失,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面临多重挑战。截至10月31日,年内电影大盘实现票房(含服务费)383.92亿元,观影总人次9.05亿元,两项指标同比降幅明显。国内半数以上的电影公司今年前6月的业绩不达预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营收下降或亏损扩大。需要破局的当下,阿里影业(01060)刚刚发布的2024/25中期业绩展示出了稳定的发展内核,或许对行业有所启发。
行业承压下取得韧性增长
影视行业素有“大小年”现象。2023年,受益前期积压优质供给集中释放,中国影视业迎来一波“小阳春”。然而,由于影片本身存在制作周期,库存片经历一轮释放叠加优质新片尚未制作完成,今年来行业遇冷。
市场进入冷静期,此时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可算是“压力测试”。根据阿里影业日前披露的2024/25中期业绩,在截至9月30日止6个月里,公司可谓是“接住”挑战实现了韧性增长。期内公司的收入为30.51亿元(人民币,下同),经调整EBITA为6.42亿元,纵向对比往期数据,同比分别增加了17%、39%。
在APP看来,阿里影业之所以能在行业调整的背景下逆势实现韧性增长,背后底层逻辑有二:
短期视角下,面对国内优质影片数量暂时不足的局面,阿里影业在深度布局全品类娱乐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发力了引进片。在上半财年阿里影业的引进片成绩单中,公司协助推广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作为宫崎骏的“告别之作”,强势摘得了清明档票房冠军;同样是在阿里影业的协助推广下,内地市场成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最大票仓,并一举助其成为该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影史票房冠军。
如果说精准的选片眼光为阿里影业争取优质影片份额、放大收益提供了助益,那么公司“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战略下基于影视娱乐全产业链的深度布局则可说是为其分散风险打下了基础。
一方面,阿里影业的剧集及线下演出业务均已渐入佳境。期内,公司上线了古装女性传奇剧《惜花芷》、医疗题材剧《手术直播间》等;大麦推出了2024阿那亚·虾米音乐节、莫文蔚“大秀一场”演唱会、舞台剧《魔幻时刻》等多个高水准演出,这些优质文娱项目都为阿里影业带来了增量收入。
另一方面,票务与科技平台在新的财年已经开始“接棒”成长。期内,该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7.1亿元。在并购大麦后,阿里影业该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和规模都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多元业务布局驱动长周期增长
随着时钟拨到11月底,电影市场即将开启跨年档和贺岁档。考虑到2025年已有不少期待值较高的影片待映,叠加众多进口片有望登陆大银幕,低基数下可以期待的是明年电影市场将迎来温和复苏。
目前,阿里影业储备影片数量充足,《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东极岛》、《群星闪耀时》等多部类型多样、题材多元的“华语巨制”将根据市场情况陆续上映,后续料将“助燃”中国电影市场。其中,阿里影业参与出品的《好东西》已开启点映,口碑爆棚,目前豆瓣开分9.1,将于11月22日正式公映。
电影以外,供给和需求双增的线下演出市场也有望持续为阿里影业带来正向影响。作为线下演出票务市场龙头,大麦稳定保持演出票务市场的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实现交易总额(GMV)超50%高速增长,可预期的是接下来阿里影业将继续深度受益中国演出市场的蓬勃发展。
在集齐淘票票、凤凰云智以及大麦组成的B、C两端产品矩阵后,阿里影业已成功打造了线下娱乐旗舰平台,后续内部业务协同产生的良好“化学反应”将在公司财报上带来更多正反馈。
而在科技业务方面,阿里影业对于AI、数字人以及虚拟拍摄等创新技术的大力投入,也在全方位地提升项目制作效率、降低各环节成本。同时,作为阿里影业发展战略里的重要一环,IP衍生品及创新业务目前仍处于蓄力阶段。但放长眼光来看,鉴于该业务背靠阿里集团资源,且打通了业内独有的“IP2B2C”业务模式,后续该业务的商业化潜力不可小觑。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阿里影业依靠“内容+科技”的长期战略和多元化业务布局趟出了确定性增长的路径。而这样的阿里影业,有理由相信其在电影大盘回暖之际,还能迸发出更强的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