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6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发布会上用三个显著标志来印证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就,一是粮食产能巩固提升,二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三是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产业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首。邓小刚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十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四业”,即发展富民产业,推进农村创业,引导投资兴业和促进农民就业。
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主要立足国内端牢端稳了中国人的饭碗。”邓小刚说。
邓小刚表示,十年来我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重点做了“三个两”,一是大力实施“两藏”战略,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二是着力调动农民和政府“两个积极性”,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让农民务农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都有积极性;三是加力推进粮食生产“两化”,即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推进服务社会化。
我国粮食产能稳定提升,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2021年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65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南京林业大学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离不开高要求、精细化的政策管理,以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等等。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今年“三农”工作的两条底线任务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并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夏粮是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仗”。截至6月21日,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已收获3.01亿亩,收获进度达99.2%,全国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
6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夏粮小麦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质量好于常年,杂粮杂豆产量略增,油菜籽产量明显增加,玉米等夏播已近八成,早稻和秋粮长势良好。这来之不易,为全年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高强认为,要更好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还需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如精准发力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多品种、多元化供给,激发全产业链多环节、多主体保障粮食安全积极性等。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强粮食产能建设,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除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之外,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面貌明显改善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成就。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发挥乡村建设行动价值,就需要推进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邓小刚明确,十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1;乡村休闲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农家乐等达到30多万家,年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00多亿元。
不仅如此,邓小刚表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村创新创业也日渐活跃,建设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国家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付文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包括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之首;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拓展乡村产业链;鼓励和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持续、稳定的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支持等等。
高强认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激发农民的内在动力,使其参与乡村产业链建设的各个环节,分享全产业链收益,同时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并创新乡村产业发展和产业合作模式,使企业和农民更好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重点是推进“四业”,即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村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引导投资兴业,优化农村营商环境;促进农民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继续支持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