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优机股份在北交所上市交易,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达到百家。“这意味着北交所已步入稳步发展阶段。”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北交所的精准问询、常态沟通、审核公开三大发行审核特色密切相关。
后续北交所将进一步优化审核机制,加强挂牌、监管和审核各环节的内部协同,完善企业挂牌上市“快车道”制度安排,推动保荐团队与持续督导深度融合,便利符合条件的企业顺畅、高效地进入北交所发展。
截至6月23日,北交所在辅企业有310余家,在审企业有77家。从新三板情况看,北交所后备企业有1100余家,超七成处于创新层。
汇聚一批标杆企业
专家表示,北交所存量上市公司与其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匹配。100家北交所公司中,中小企业占76%,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
经营质量整体保持稳健。100家北交所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704.66亿元,同比增长31.04%;归母净利润为76.25亿元,同比增长22.81%。除处于研发阶段、依据市值标准未盈利上市的诺思兰德外,其他公司均实现盈利,盈利面达99%,近半数公司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
创新驱动作用显著增强。100家北交所公司2021年研发支出合计33.39亿元,研发强度均值为6.87%,是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4.78倍。22家北交所公司属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北交所设立以来,54家北交所公司接待各类投资者调研合计110余次。2021年年报披露期间,有90家北交所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市场反馈积极。
北交所汇聚了一批标杆性企业,初步形成聚集效应,包括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国内碳纤维原丝龙头吉林碳谷、高端无线通信测试仪器服务商创远仪器、为全球光伏龙头提供核心设备的连城数控等。
持续提升上市审核效率
北交所开市以来,发行上市审核工作整体运行良好,初步形成一定特色。
一是充分发挥存量企业监管优势。北交所申报企业均为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已经过挂牌准入、持续信息披露监管,北交所发行上市审核在已披露信息方面简化披露要求,通过审核问询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针对性。二是有效利用券商持续督导基础。充分利用前期新三板主办券商的督导基础,实施保荐机构与持续督导券商一体化,加强保荐机构责任,审核过程中强化尽职调查针对性,持续督导期间满足特定条件可简化核查。三是精准包容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北交所服务对象突出更早、更小、更新,申请上市公司客观上表现出规模偏小、发展阶段偏早的共性特征。在严格把关财务真实性、经营与内控合规性等条件性问题的前提下,上市审核充分体现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规律性问题的精准包容,在创新属性上除技术创新外对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形态也予以认可。
北交所在提升上市审核效率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比如,提升问询问题精准性。进一步聚焦条件及相关信息披露重点问题,突出重大性、精准性,减少业务与行业通识性问题、已规范事项的免责式问题。2022年首轮平均问询问题数量较2021年减少近三成;建立问询后常态化沟通机制。问询后与中介机构常态化开展现场或视频沟通,及时传达问询目的、审核要求等,促进提高回复效率与质量。
后备企业质地较好
田利辉表示,北交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展上市公司规模,提升市场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监管与治理。
今年以来,北交所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形成初步规模,实现高质量的企业持续供给是当前北交所高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
北交所后备企业数量充裕,具备常态化发行上市的基础。一方面,上述310余家北交所在辅企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占比超过四成,呈现发展快、盈利能力强、研发强度大特点。另一方面,从现有新三板挂牌公司情况看,根据2021年年报,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的有1300余家,剔除在审企业、终止审核、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等情形外,后备企业数量有1100余家。
从行业分布看,上述后备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占比60.8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5.76%)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5.44%)。160余家公司入选工信部发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或取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从成长属性看,上述后备企业近两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5.96%,2021年度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0.54%、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