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影视剧,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长辈和晚辈离别,或相爱的人分别,会把祖上传下来的玉手镯、玉佩饰等,手牵着手交给对方,并含深情地说,这件玉是祖上传下来的,一直佩戴在身上,是“传家宝”……
如果把场景中的玉换成金条,长辈手捧金条,念念有词地和晚辈说一些深情的话,大家一定会觉得很搞笑。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这是因为我们几千年民族文化中有一条深入人心的规则:作为留世的传家宝,一般都是“传玉不传金”。我所说的“玉”不一定是具体的玉,也有的是瓷器、书画等,总之一定不是金银一类具有货币属性的东西。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我们的文化中,玉的地位要远远高于黄金。天子的传国玉玺、达官贵人的玉带顶珠、文人骚客的美玉玩器、刘胜窦婠的金缕玉衣……玉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君子比德于玉”已经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相对于玉而言,古人又把黄金看得很轻,“钱财乃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
其次,我们大都信奉“富不过三代”这种说法。“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种说法科学与否不做探讨,但黄金易散,富贵子难贤的说法很有道理,林则徐就曾写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曾其过”。历史上,现实中,有多少“富二代”、“官二代”坐在父母积累的财富上,不思进取,骄奢淫逸,一朝家财散尽,落得凄凉下场。
最后,“传玉”其实传的是德。长辈给晚辈传玉,是期望晚辈能像玉一样,具备仁爱、奉献、礼仪、坚韧、勇敢的高尚品德。
其实,从古至今我们传的都是玉的精神,是寄托,是祝福,是怀念,是美好。更何况,玉本身也是一种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财富象征。
所以“传玉”不仅仅是传的财富,更是传递的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