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美联储似乎性情大变,从去年频繁放市场鸽子,一年只加息一次,到今年仅过去3个月就加息一次,而且眼下随着6月份即将来临,美联储很有可能会第二次加息,同时随着加息脚步的加速,美联储缩表这一行动也被提上议程,不少美联储官员都表示会在今年年内缩表,众所周知,缩表是比加息还要强的货币政策,那么如果美联储要准备缩表,中国方面央行会如何应对呢?中国会不会也缩表呢?就缩表这一块,中国央行和美联储之间的博弈你看懂了吗?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回应了市场广为关注和讨论的央行“缩表”。报告称,这一次的所谓“缩表”发生在外汇占款下降这一大背景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与现金投放的季节性变化及财政存款大幅变动有关。报告明确,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
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央行出现“缩表”,即2月和3月末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较1月末分别下降了0.3万亿元和1.1万亿元。这一变化市场高度关注,也有不少市场人士就此推测央行未来将进一步收缩市场流动性。对此,报告称,一方面,现金投放的季节性波动是2月“缩表”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加快是3月“缩表”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合意流动性水平的变化对资产负债表也有一定影响。
报告称,根据形势变化和供求因素,人民银行合理搭配工具组合,保持了流动性中性适度和基本稳定。这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可以并行不悖,既不能用过去几年的情况来衡量目前的流动性松紧状况,也不能将某些季节性因素引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视作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
报告称,总的来看,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比如在资本流出背景下降准会产生“缩表”效应,但实际上可能是放松银根的,因此不宜简单与国外央行的“缩表”类比。对此应全面、客观看待,并做更深入、准确的分析。由于第一季度“缩表”受季节性及财政收支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4月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已重新转为“扩表”。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分析称,央行专门用一个专栏回答了市场关注的“缩表”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消市场对未来进一步紧缩的担忧,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货币市场过度波动,为后续的金融去杠杆工具创造平稳的货币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时也明确表示,“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合理安排相关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既为信贷合理增长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又防范信贷过快扩张和杠杆率进一步攀升,还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有机衔接监管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节奏,稳定市场预期,把握好去杠杆和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平衡,为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提供相对平稳的流动性环境。”央行称。
中美缩表的对比
对比中美之间的“缩表”,我们可以发现美联储的“缩表”确实是主动收紧货币政策,这是由于他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科目相对简单。
美联储运行的大致逻辑与我国央行都是一样的,即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基础货币,从而调节货币市场利率。但有一点不同,我们央行吸收外汇资产成为储备资产,美国央行中此项很小。
美联储现在的缩表,源于之前数轮主动“扩表”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宽松(QE)政策。量化宽松是指央行在面临利率零下界但仍希望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采用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的方式来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购买的债券形成了央行的资产,同时在央行资产负债表右边形成基础货币,从而“扩表”。
中国可能仍需扩表
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可能使得美元升值,吸引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资金流出,导致我国央行被动缩表。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是左边外汇占款下降,右边基础货币下降。
自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开始,央行的外汇占款就开始下降,2015-2016年尤其明显。我们在之前的报告《2017年银行业资产负债配置展望》中,也预计今年外汇资产是继续下降的。因此,基础货币会被动回笼,央行还需要投放新的基础货币或降准进行对冲。
目前的情况和2016年类似,虽然外汇占款下降而需要投放流动性,但是去杠杆仍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央行希望维持整体稳健中性而结构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因此,不宜采用降准的方式投放流动性,以免给市场释放错误的信号。可采取的方式仍然是通过各类工具对银行放款。
换言之,为对冲美联储的缩表行为,央行反而可能进行扩表。当然,这种“扩表”是相对于外汇占款被动下降而言的,不是放水,是补水,同样不能过度解读为货币政策取向有变。
不过,由于这种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实质是银行是向央行借钱,银行必须要付出利息,因此增加了他们的负债成本,从而增加业绩压力,行长们又要发愁了。而在目前这种金融监管从严的情况下,很多业务受限,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压力叠加,银行业绩压力更大,行长们更愁了。所以,为了不过度增加银行的利息负担,折中的方法是针对符合相应条件的银行,进行“变相降准”。
比如,1月使用过一次的临时流动性便利便是一种变相降准(但仍有成本),这一点央行已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证实。我们预计后续央行仍然可能在采取合适的方式“变相降准”。
未来央行货币政策
央行在《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专门用一个专栏回答了市场关注的缩表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消市场对未来进一步紧缩的担忧,稳定市场预期,避免货币市场过度波动,为后续的金融去杠杆工具创造平稳的货币环境。
而在过去的4月里,多项经济指标较前期有所回落,增长势头虽不如一季度强劲,但总体表现良好。在预期经济温和放缓的背景下,监管层仍将以“去杠杆、防风险”为重心,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