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讯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国际能源组织(IEA)本周一先一后发布的月度报告都显示,各个OPEC成员国基本超额完成了减产目标,这令国际油市为之一振。但好景不长,种种迹象显示,OPEC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页岩油产业却趁着OPEC减产的机会攻城略地,可能成为打压油价的下一个祸首。
由于本周五是耶稣受难日休假日,因此,石油服务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s)公司提前于周四发布了周度美国油气钻井数据,结果显示当周美国油气钻井数量再度增加了11口,在连续第14周上升后,总钻井数已经达到了683口,此为2015年4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在石油钻井力度连续三个月不间断走升的同时,美国本土的原油产量也创下了自2015年8月以来的新高。
这意味这OPEC费劲口舌和心机才达成的减产目标,可能到头来早就“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作茧自缚困境,而业内观察人士也更加担心,美国本土石油生产的强势表现,可能会令此前自3月底以来录得的这一波油价反弹势头再度止步。
页岩油的对油价的“负反馈”调节
事实上,对比美国WTI原油价格波动和石油钻井数的波动走势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石油钻井数相对油价走势存在大约100天左右的延后波动周期:在2016年2月油价见底后,美国石油钻井大约在去年5月至6月间降至谷底,此后随着油价的反弹持续回升,直至当前。
从美国石油钻井曲线可以看出,与延迟了3个半月的油价曲线达到了惊人的拟合度。在2014年夏季至秋季油价崩盘的同时,石油钻井也录得了最高峰,一度超过1600口,此后进入2015年便在低油价的摧残下一路暴跌,直至2016年二季度跌至最低的300多口。
如此的滞后同步波动并不是巧合,因为这100天的时间,恰恰是页岩油行业从接收到信号到开始钻井采油的反应周期。而与此同时,美国原油产量的波动也基本和钻井力度同步,显示出页岩油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陆上和海上大型油田项目,成为了美国石油生产的主力军。
由此带来的,则是行业生态的革命性变化。以往,新开发一个大型的陆上或者近海油田项目,需要数年的建设周期和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旦投产就成为“沉没成本”,即使油价下跌,也要硬着头皮继续生产下去。而小规模分散型的页岩油行业却灵活得多,投资商在油价走高时增加投入,在油价下跌时则及时撤离,所谓“船小好掉头”,正是如此!
于是,页岩油的生产特性和传统的矿业不同,而更类似一种农产品。如果把盛产页岩的地质区域比作“农田”,那么钻井采油商便和农民一样,在年景好时增加“播种”面积,而在市场不乐观时则“撂荒休耕”,这个反应周期如前文所述,只有3个多月时间而已。
这反过来也令其充当了石油市场的“判官”和稳定阀门,每当油价持续上涨超过3个月后,增加的页岩油生产投入就会反过来阻止油价继续上涨,而当油价连跌3个月之后,页岩油投资的撤离则又会把供需平衡悄然推向另一端。于是,大家看到,过去一年来,国际油价持续维持在相对狭窄的盘整区间,就是因为页岩油的这种生产特性,对市场起到了反周期调节作用。这也使得此前在传统油气时代油价暴涨暴跌的长周期波动成为了过去时。
油价未来前景或更堪忧
然而,页岩油的上述行业特性,并不能确保油价一直稳定盘整下去。因为一些潜在的内在因素,正可能在未来对油价构成进一步打压:
首先,在经历了2014-15年油价暴跌带来的存亡危机后,页岩油行业内部也已经发生了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式的变化,在行业重新得到充分整合之后,来自技术领域的开采成本和非技术层面的管理运营成本都得到了压缩,于是,保本价位也向下移动。本来,55美元/桶的价位可能只能让页岩油产业勉强保本,但如今,这却可以令相关企业仍有足够的盈利空间。
其次,从石油钻井数和美国原油产量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在最近这一轮周期中,美国产油商仅仅钻了数量较少的新井,就在产量商持平了此前的峰值,这意味着生产和投资效率的大幅提高。而与之构成鲜明对比的,却是OPEC国家和其他产油国诸如俄罗斯等,在设备老化无力更新之际,所可能面临的逐步走高的每桶生产成本。如此一进一出的“剪刀差”,令市场天平会倾向何方,不言而喻。
于是,这就是大家目前所看到的这一幕,OPEC正勒紧裤带拼命减产,试图将油价持续稳定在50美元以上的“可接受水平”,但这样做的后果便是把自己宝贵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页岩油对手。而如果此后OPEC无力支撑,宣布放弃延长延长减产让油价重新“自由落体”跌向40美元下方,并重复此前的战略妄图靠着自己厚得多家底来熬死页岩油对手,结果却只是让对手暂时进入“冬眠”状态,并伺机等待春天重来,而在此番“消耗战”过程中,中东“油霸”身上的脂肪再厚,也是迟早有一天会烧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