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第一黄金网·热点

价格机制调节玉米市场结构 玉米价格有望迎来上涨行情!

2017-03-13 17:21 来源:第一黄金网

第一黄金网3月13日讯 春节期间,笔者通过走访部分玉米企业,对当前国内玉米产业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充分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引导消费,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调结构、降产能、去库存的目的。

价格机制调节玉米市场结构 玉米价格有望迎来上涨行情!

玉米

调减种植面积是重要任务

连续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造成库存过高,最大库存达到2.5亿吨。在库玉米难以有效轮出,调结构、去库存是当前玉米产业的重要任务。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

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所以调减种植面积是当前玉米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充分发挥价格的主导作用

农民种植什么品种要看预期的种植收益,而种植收益的计算要依据预期价格,价格是反映种植收益最直观、最灵敏的指标,调整玉米种植结构最终要依据价格。

价格是基础,只有玉米种植收益低于大豆、小麦等种植替代品种,农民才会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其他品种。因此,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应该以价格机制为主导。

根据Wind资讯数据,2015年7月以来,玉米价格走出了深幅下跌过程。以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的玉米价格为例,农户出售价格从2100元/吨下跌到2016年4月的1700元/吨,在预期收益下降的情况下,2016年实现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

到今年2月,玉米价格下跌到不足1200元/吨,农业部预计玉米种植面积将继续调减1000万亩。

同时,对比大豆、玉米的比价关系可以发现,2010年5月以来,大豆、玉米的价格比平均值为2.08,但是这一比值自2016年9月底开始上升,今年2月底达到3.7,黑龙江等部分农民将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大豆。

利用价格机制调节进出口

2011年之后,包括玉米在内的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我国玉米收储价格却逐年提升。自2013年中期,广东港口国产玉米价格开始高于进口价格,形成较大的内外价差,按照进口玉米到岸价格计算,最多时倒挂1000多元/吨。

国内外价格严重倒挂导致大量替代物进口,2015年玉米、高粱、大麦、DDGS、木薯等进口量总计达到4300万吨,2016年进口量为2700多万吨。进口不是因为供给不足,而是因为国内玉米价格过高,与国外同类商品形成了巨大的价格差,企业出于降低产品成本的要求,转而大量进口玉米及其替代产品。

在国内玉米库存数量巨大的情况下,大量进口严重影响了国内玉米去库存。因此,必须挡住进口商品,使进口商品无利可图,也就是国产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利用价格机制挡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进口。

取消临储政策以后,国内玉米价格更多地受供求影响,形成价格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进口价格对接。

今年1月初,出现了国产玉米价格低于进口完税价格的现象,为了尽快降低库存,应该较长时间地保持这一局面,巨大的玉米库存有能力做到这一点,通过价格挡住玉米及其替代商品的进口。

同时,可以根据供需情况适当出口玉米,与传统的玉米出口国竞争市场份额,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和价格规律运行,才能有效实现去库存,推动玉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保护农民利益,让农民卖个好价格”是玉米市场化改革中最大的问题。多年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春节前后,东北三省一区出台了针对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的玉米收购补贴政策,虽然加快了收购进度,但是玉米价格却随之出现了反弹,而价格过度反弹将导致玉米及其替代品的进口,后市还需观察是否会对调减种植面积造成不良影响。为此,笔者建议如下:

一是补贴应该发放在种植环节,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不应该对后期的市场价格造成干扰,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功能,保证调结构顺利进行;二是及时进行玉米拍卖,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挡住进口,保证及时有效地去库存;三是制定合适的玉米出口政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对接,内外市场互动,形成相互调剂余缺的大市场。

更多资讯可关注第一黄金网微信公众号
+1
您已经点过赞了!
70
一键安装官方APP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