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春节休假期间,美联储、英央行都宣布按兵不动,中国央行竟在节后第一天“加息”了!周五(2月3日)农历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市场迎来了中国央行释放的重磅变相“加息”信号。交易员指出,春节假期美元指数下调。周五(2月3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小幅震荡微收升,中间价亦上调。
加息
央行上调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继续释放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或有助于维稳人民币。而美联储2月未加息在市场预料之中,市场对此反应不大,未来继续关注特朗普新政是否会影响美元加息计划。
一天加息两次
央行公开市场当日共进行50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操作,单日净回笼700亿元。其中七天、14天和28天期逆回购利率均跟随MLF上调10个基点(bp),依次为2.35%、2.50%、2.65%,并打破七天逆回购利率15个月以来的稳势。
同时,央行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自2月3日起,不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的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再加100个基点,即隔夜、7天、1个月的利率分别为4.1%、4.35%、4.7%。
分析人士认为,在节前上调MLF利率10个基点后,央行再上调逆回购各期限利率10个基点,利率走廊全面上浮,表明货币政策中性转紧。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央行第一次变相加息了,节前央行曾将6个月和1年期MLF利率分别上调10个基点至2.95%、3.1%。分析师表示,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全面逆转的信号,意味着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结束了。
首先我们要理解,央行的这次“加息”针对的是金融泡沫,而在银行间市场“加息”,事实上也表明央行此举针对的是银行间市场的某些交易行为——比如说债券杠杆以及以“优先劣后”为代表的表外业务。这些业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从房地产到债券到期货市场的泡沫,而戳穿这些泡沫,才是“加息”的真正目标。
“加息”四大理由
综合各大机构观点看,央行变相加息主要基于以下四大理由:
第一,宏观经济决定。自去年8月以来,中国经济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市场对经济探底的担忧逐渐缓解。
光大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认为,宏观经济决定了货币政策,前期良好的经济数据给央行创造了充分的政策空间,加上目前资产价格仍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乍暖还寒,也是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原因,因此本阶段全链条政策利率上行。
第二,推动金融去杠杆。因近几年中国部分银行表外理财增速较快现象,遏制期限错配等短债长投行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变得愈发重要。分析人士表示,央行此举是在数量上确保流动性稳定的同时,又在价格上体现出去杠杆和抑泡沫的意图。
在此前祭出临时流动性便利(TLF)操作后,上周中国央行公开市场顺势净回笼;但考虑到春节后逆回购到期量偏大,央行又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不过意外上调了利率。
第三,释放信贷调控的信号。去年底以来,银行机构信贷投放很快,据一些机构调研的信息,年初银行放贷冲动依然很强,1月份信贷投放量甚至可能超过上年同期的天量。抑制信贷过快投放也可能是央行上调MLF操作利率的一项考虑。
第四,稳定内外利差,托底人民币汇率。最近一段时间,央行投放的流动性规模很大,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压力,央行给市场利率适度“加息”,也有助于稳定内外利差,为人民币汇率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