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11月4日起连续12个交易日贬值,只用了24个交易日就从6.70跌到了6.80,即期汇率失守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固守的6.82-6.83一线,从国庆节后开始的这轮人民币贬值潮,似乎还未有停下来的苗头。
人民币中间价
这轮贬值被视作2015年8月、2016年1月、2016年5-8月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的第四次贬值。市场倾向于认为,这或是因为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了对非法资金流出渠道的监管,正是由于眼下的资本外流情况好于去年8月和今年1月,央行也选择放手,不再过多入场干预人民币走势。
在“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下,这轮贬值的背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越来越看美元“脸色”,国际投行高盛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持CFETS一篮子指数稳定,人民币对美元就需要进一步走低,并将在3个月内正式跌回“7”时代。
贬得有点快:“企业有些猝不及防”
从去年的“8· 11新汇改”算起,过去一年多,人民币出现过四轮较为明显的贬值:2015年8月、2016年1月、2016年5-8月、2016年国庆后。
2015年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当天应声下跌1136个基点,创下有数据以来的单日最大降幅。由于市场几乎没有任何防备,随后三天人民币对美元累计暴跌近3000基点,跌入6.4时代。
外汇市场的平静在今年年初第二度被打破:1月4日人民币离岸汇率大幅下跌600个基点,拖累在岸汇率从6.49跌至6.52,加上当时国内股市接连下挫,央行不得不祭出了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的大招力挽狂澜。
第三次大幅波动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有关:6月24日英国意外脱欧,英镑暴跌导致美元被动升值,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再度来袭。
“股汇双杀”未现:或因央行加强跨境资本流量监管
虽然这次人民币中间价创下了过去一年最长的连续贬值周期,但“股汇双杀”并未再现,债市也同样未跟着出现连锁反应。
令市场记忆犹新的是,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的前两次贬值,都伴随着A股市场的闪崩,而第三波贬值时,债市则出现上涨。
明年一季度货币政策空间或受限
作为本轮人民币贬值的导火索和元凶之一,已经突破13年高点的美元指数,即将迎来下一个支撑时间——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在市场看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本次会议上按下加息按钮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基于美元指数的不断走强,近期多家机构纷纷下调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预期。其中,高盛认为,在美元走强的环境下,为保持CFETS一篮子指数稳定,人民币兑美元就需要进一步走低,并将引发资本外流再度恶化的风险,高盛将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在岸人民币兑美元预测分别下调至7.0、7.15和7.3,之前分别为6.7、6.8和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