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入6月以后,金融市场因上述原因而发生剧烈波动,那么美联储将不得不放弃于6月议息会议上加息,反而会有可能待市场回归平静后,在7月的议息会议上再考虑加息的问题。
1 对美联储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相比于对加息时点妄加猜测,不如深入分析美联储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加息。因为只要各项条件满足要求,那么加息也就水到渠成了。一直以来,造成美联储对全面进入加息周期慎之又慎的原因来自内外两个方面。
从外部而言,全球主要的成熟经济体(以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经济复苏状况显然不及美国,而新兴经济体(以金砖国家为代表)又面临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终结,两类经济体宽松大行其道,央行政策与美联储分道扬镳。从内部而言,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不够景气的影响,美国企业部门对经济的信心显然不足,经济分项指标呈现分化的局面,未能齐头并进,也令美联储第二次加息迟迟未至。
来自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美联储的决策有重大影响,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追踪和预测,我们可以判断美联储可能采取的行动。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发现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均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
从外部环境来看,今年年初以来非美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以及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迹象出现了缓和。
发达非美经济体以欧元区为例,目前欧元区的就业市场保持稳健,支撑内需,而在欧洲央行宽松倾向的主导下,尽管全球需求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好转,但是欧元贬值仍然引领了欧元区新一轮的贸易顺差被动扩张。在内外需双向向好的作用下,欧元区工业产出在2016年年初出现明显反弹,迎来了良好的开局,在没有“黑天鹅”事件冲击的前提下,欧洲经济在二季度将继续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运行。
新兴非美经济体以中国为例,基建快速增长叠加房地产投资的小幅回暖,令作为中国经济重要驱动力的固定投资迎来了良好开局,而且根据历史数据,中国固定投资增速在每年的二季度均会稳步上升至季节性高点,部分缓解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担忧。
2 当前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一
从美国国内环境来看,当前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一。这些经济数据分属两大阵营:就业、消费以及通胀数据表现良好,支持加息;企业部门的数据却表现堪忧,制造业PMI、制造业订单以及工业产出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阻碍加息脚步。
支持加息的经济数据因其存在逻辑关系,因此产生了“抱团取暖”的效应。具体来说,美国就业市场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的“寒冬”以后,始终在不断好转。尤其是2014年以来,美国新增非农就业人数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在20万人以上,而从历史数据来看,该数据很少能够长时间保持在20万人以上,因此当前美国就业市场不可谓不强劲。
就业市场的稳健势头带来了收入的增长,进而有助于稳定消费者的信心。通俗地说,当家庭收入稳步增长时,家庭的财务状况较为良好,在需要发生消费时,如果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及财富有信心,那么消费冲动就更容易产生,直接反映为零售销售的增长。
消费保持增长则有利于通胀尤其是核心通胀的增长。从最新数据来看,美国消费自去年年底开始加速增长,助推核心CPI一路上升,目前已经超过2%并且达到8年以来的最高点。美联储作为政策决策信号之一的个人消费支出(PCE),目前核心同比增速也已经一路升至1.67%,相比2015年而言更加接近2%的政策目标。
3加息时点分析
美国在接下来的议息会议上能否再次加息取决于以下因素:以欧元区和中国为首的非美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速持稳甚至回暖;美国国内就业市场稳定、通胀进一步上升,企业部门的状况稳定甚至有所好转;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保持中性略紧,不发生剧烈的市场波动。在上述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情况下,美联储加息的概率最大。
尽管耶伦在3月议息会议之后的发布会上对4月加息持开放态度,但是我们认为4月真正加息的概率仍然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4月议息会议离现在太近,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不足以确定某些数据(例如企业部门数据)的回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也不足以让美联储确认自己是否真正处于前述的“最有利的加息情境”中;相反,6月议息会议相比4月而言是一个更好的时间窗口,观察期足够长,而且按照目前的预测,届时各项经济数据也有很大概率会向着“最有利的加息情境”的情况靠拢。
尽管6月从经济数据的角度而言或许比较有利于加息,但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届时很有可能会出来搅局,再度阻碍美联储加息的进程:从银行业开展业务的周期性来看,6月往往因半年度结算而令流动性趋紧,流动性紧张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与此同时,6月23日英国将举行退欧公投,类似1月欧洲银行业危机的警报亦未解除,这两只潜在的 “黑天鹅”会加剧市场的避险情绪,同样起到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的效果。来源:期货日报